在平谷,桃枝等農業廢棄物實現了“變廢為寶”;在大興,“農村小微生態濕地”治理模式讓昔日臭水坑搖身變為生態景觀……日前,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發布,為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本市因地制宜采取資源化、特色化、生態化方式,全市已有2400多個村完成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宜居水平大大提升,首都鄉村正展開一幅綠色和美、宜居宜業的“田園牧歌”新畫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廢棄枝條“變廢為寶” 生態循環基層治理有機融合
作為“中國大桃之鄉”,平谷區每年產生廢棄枝條、落果落葉近30萬噸,過去隨意堆在田間地頭,還會拿來燒火做飯,嚴重污染環境。2017年起,平谷區在劉家店鎮啟動“生態橋”工程,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生態循環。
“以前堆在房前屋后、礙眼又礙事的廢棄桃枝,現在只要拉到村里的‘生態橋’工程基地,就能領到同等重量的有機肥,不僅省錢,還實現了增產增收。”劉家店鎮鎮長張曉臣介紹,“生態橋”并不是一座實體橋,而是一個把生態循環、基層治理二者融為一體的大型惠民工程,由村里的原化肥廠升級改造而來。村民通過稱重上交農業廢棄物,可免費獲得同等重量的有機肥料和生態文明積分,參與到農村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
張曉臣介紹,“‘生態橋’每年生產12萬噸有機肥,通過有機肥來改善土壤,大大提高了大桃的品質和口感。百姓主動將樹枝交到‘生態橋’工廠,不管是城市主路還是農村公路上,都能看到比較整潔的環境。5年多來,劉家店鎮的大氣環境明顯改善,PM2.5濃度從原來的49微克每立方米降到了現在的27微克每立方米。”
“生態橋”模式是北京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處處長許藝凡介紹,近年來,本市堅持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強化污染治理、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強化目標協同、部門協同、政策協同,多部門聯合出臺一系列文件政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系統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目前,全市2400多個村已完成美麗鄉村建設。
保留鄉韻鄉景
科學有序開展農村環境治理“農村治理和改造的核心原則就是因地制宜、科學治理,既記得住鄉愁,又進行了改造。”許藝凡介紹,在全市農村治理工作中,相關部門會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和村民期盼,突出鄉土特征、地域特點,保留鄉韻鄉景,科學有序開展農村環境治理,目前打造了一批成效良好的生態治理工程。
以大興區為例,在大力實施農村污水管網工程的基礎上,積極打造“農村小微生態濕地”典型治理模式,在20余個人口較少、污水量較少的村莊推廣小微生態濕地工程,過去的臭水坑蛻變為受村民歡迎的“打卡”地,解決了農村地區缺少污水處理設施以及污水抽運成本高的難題,實現了農村污水處理、雨洪收集、生態景觀提升“三合一”效益,切實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為建設美麗鄉村、涵養生態價值開辟了一條特色之路。
許藝凡介紹,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有效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覆蓋2000余個村莊,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9%以上,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提高到99%以上,農村三類及以上公廁比例達99%以上,基本完成農村小微水體治理。
減少面源污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近年來,通過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良好生態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在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農作物種植全部施用優質有機肥,實現化肥使用“歸零”;順義區向2700余戶果農發放有機肥,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有效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全市積極推進化肥精準減量,根據作物種植情況,科學精準施肥、減量增效施肥。
在推進農業綠色防控工作中,農業部門大力推廣“一噴三防”、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帶動更多農戶成為綠色循環農業的受益者。密云區開展了天敵種蟲保存、擴繁、設備研發工作,生產赤眼蜂30億頭,在千余畝果園推廣應用黃板、糖醋液等綠色防控技術。
此外,通過推進廢棄物生態循環,全市嚴格落實農膜管理制度,推廣應用標準地膜,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在大興區千余畝農用地示范開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
關鍵詞:
Y兩優2號水稻種怎么樣?Y兩優2號的栽培要點是什么? |
谷子是什么?谷子的形態特征是什么? |
小麥和水稻的區別有哪些?怎么種植水稻? |
水稻的起源是什么?我國最早的水稻是在哪里種植的? |
袁隆平雜交水稻最高畝產多少?最新雜交水稻畝產量有多高? |
農藥在土壤中的降解方法有哪些?降解農藥最好的途徑是什么? |
稻田地下害蟲防治的方法有哪些?怎么進行水稻田地下害蟲的防治? |
水稻苗床如何測試土壤的PH值?水稻土壤測試方法有哪些? |
水稻除草劑有哪些品種?用什么水稻除草劑藥最好? |
磷肥跟復合肥有什么區別?磷肥和復合肥能一起使用嗎? |
好消息!鄭渝高鐵萬州至巫山段有望在本月內開通運行 |
重磅!2022年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正式公布 |
今年高考福建省有21.8萬名考生報考 共設221個考點 |
粽盒、粽繩、粽葉和粽餡如何分類?如何做到垃圾準確投放? |
計劃到2025年廣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有效運行率不低于90% |
奏響“田園牧歌” 繪就“振興畫卷” |
湖南植保專家團深入田間地頭送技術解難題 |
湖南供銷助推“湘品東進” |
2025年副中心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
農業農村部:落實落細農業防汛救災和災后生產恢復措施 |
全國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工作交流會在黑龍江佳木斯召開 |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健全農村金融體系 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
海洋伏季休漁期間4種作業類型專項捕撈于8月1日12時起實施 |
天津市武清區大孟莊鎮楊店村——文明鄉風氣場何以形成? |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下發緊急通知 做好汛期防災減災 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
湖南1816萬畝早稻喜獲豐收 單產略高于上年 |
陜西耕地數量兩年來累計增加88.03萬畝 |
安徽召開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 |
農業農村部派出11個工作組加強秋糧重大病蟲害防控督促指導 |
四川省發布2023年上半年飼草生產形勢分析報告 |
種植基地網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2022022245號-33
聯系我們: 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