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谷飄香。10月10日,走進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里拉村的雜交稻旱種項目示范區,連片的稻田猶如金色的海浪陣陣翻滾,一穗穗金黃的稻谷壓彎了枝頭,村民們正忙于收割,到處是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西盟縣立足當地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雜交稻旱種項目選擇了生育期短、抗病性好、抗旱優良的“內優506”雜交稻品種,采取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培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等方式進行種植。
“如此一來,不僅克服了水稻旱種過程中水稻分蘗期和封草技術兩大難題,還有效破除了過去傳統種植技術下旱稻產量不高的局限,讓山地變‘糧倉’。”西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娜漢說。
在收割現場,收割機來回穿梭在成熟的稻田間收割稻谷,不一會兒就收獲了滿滿一車的新鮮稻谷,村民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袋子,將稻谷裝進袋子。經過現場稱重、扣除水分和雜質后,得出了測產結果。
“我們的預計目標產量是300公斤,今天組織技術人員實地測產,最高產量達到了425公斤,比常規種植多了100多公斤,突破了預期目標產量。”娜漢說。
娜漢介紹,雜交稻旱種技術具有節本、省力等特點,不僅可以省去浸種、育苗、移栽等環節,充分發揮了山地種稻潛力,還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
據介紹,旱種雜交稻播種可采用機械化播種和側深施肥一體機,可使用無人機施藥和施肥,收獲稻谷可使用收割機,可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適合規模種植。
“今年我家種了4畝多,品種好,產量也多,明年我還想繼續種。”望著豐收的稻穗,里拉村二組村民扎思笑著說。
與傳統水稻相比,旱種雜交稻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樣的面積,種水稻需要十來個人花半天的功夫,但旱種雜交稻只需要兩個人花2個小時即可完成。”里拉村二組村民娜莫說,現在田地被擴寬了,收割時可使用收割機,一個小時就完工,省時高效。
娜漢介紹,雜交稻旱種項目能有效解決西盟縣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產量不高的問題。為了進一步確保糧食安全,西盟縣2023年推廣雜交稻旱種面積500畝,目前已陸續進入收獲期。
“今年的產量比去年好,為我們種植雜交旱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探索適合西盟雜交旱稻的種植方式和優良品種,為今后的推廣工作奠定了基礎。”娜漢說。
關鍵詞:
|
種植基地網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2022022245號-33
聯系我們: 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