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再生”有道

2023-08-10 15:35:57    來源:福建日報

核心提示

這幾天,馬芳華家的3000畝再生稻迎來頭季收割。

浦城縣萬鑫家庭農場負責人馬芳華,于2016年流轉了900畝耕地改種水稻,一開始種的是中稻,后來聽說有一種水稻“像韭菜一樣,割了還會長”,馬芳華毫不猶豫進行試種。2018年,種再生稻的第一年,頭季每畝收了600多公斤谷子,第二季200多公斤,總產量比單季稻高出不少。馬芳華來了興致,逐步擴大種植規模,精研栽培技術。目前,他家的3000畝再生稻中,近三分之二是“噸糧田”。


(資料圖)

所謂“割了還會長的水稻”,就是再生稻。這種水稻栽培方式,頭季收割后,稻樁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溫、水、養分條件下,重新萌發,約兩個月后就能成穗,實現“一種兩收”。它為光溫條件“一季有余,兩季不足”地區,提供了糧食增產新方案。

過去,傳統的再生稻生產,尤其是收獲環節,高度依賴人工。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工成本上漲等原因,全省再生稻種植規模逐漸下滑。如今,在全程機械化的時代,福建再生稻產業實現了“再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這是再生稻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發展再生稻再迎利好。

從附屬品到噸糧田

在我國悠久的稻作歷史中,不難找到再生稻的身影。成書于1700多年前的《廣志》,就有關于再生稻“一本兩收”的表述。不少農民對再生稻也不陌生,稱之為“抱蓀谷”“二道谷子”“二抽稻”。

過去,大多數農民只將再生稻視為“自生自長,有就收、無就丟”的附屬品,作為災后補歉的一種措施。原因很簡單——強再生力品種缺乏,栽培技術跟不上,產量有限,難成氣候。在較早發展再生稻的四川省,早年畝產不過百來斤。

再生稻真正成規模發展,與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技術的突破密不可分,“汕優63”就是其中的代表品種。

“收割后再生,是所有水稻與生俱來的本領,只不過有強弱之分。”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說,利用雜種優勢選育出的“汕優63”,就是天賦異稟的品種,“不僅抗稻瘟病,還被證實具有強大的再生力”。

1988年,原省農業廳組織7個地市的39個縣開展再生稻試驗、示范。隨后,福建再生稻進入大面積示范推廣階段。

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農民曾繁輝,今年56歲,是村里最早的再生稻種植戶。過去,當地農民習慣在300米海拔以下的田里種雙季稻,300米以上種一季中稻。當農技人員告訴曾繁輝,還有“1.5季稻”時,他感覺不可思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曾繁輝將自家7畝雙季稻改種再生稻。

試種過程中,曾繁輝發現,雖然“汕優63”再生力強,但也不是每一個腋芽都有機會萌發成穗。如果管理不當,潛力無從發揮。巧施催芽肥,是喚醒其“隱藏技能”的一大法寶。

“頭季稻成熟后,植株里的營養基本消耗殆盡,不足以支撐休眠腋芽重新萌發。”曾繁輝說,這時就要通過催芽肥,激發它們的潛力。什么時候施肥效果最佳?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言,頭季稻收割前一周左右,是施肥的黃金期。

那幾年,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一直是福建農業領域的研究熱點。經過全省農技專家的試驗摸索,福建逐漸形成了一套包括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等完整的技術體系。其中,重施催芽肥和壯苗肥、畦廂式栽培、間歇性溝灌等,是福建的獨門秘籍。

得益于此,福建再生稻邁上了產業化發展道路,從附屬品進階為一種獨立的稻作制度。曾繁輝率先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與種雙季稻相比,再生稻省了一季種子、播種、育秧的錢,加上生長周期短、病蟲害少,施肥用藥量也小得多;與種單季稻相比,再生稻多了不少產量。”曾繁輝說,在20世紀90年代,種植一畝再生稻比雙季稻節本100多元。更讓他驚喜的是,再生稻特殊的生育周期,還能有效避開水稻蟲害高發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尤溪雙季晚稻深受稻癭蚊之害。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卓傳營至今還記得,這種害蟲席卷而來時,一夜之間,“一畝田只剩十八穗”。不過,再生稻受稻癭蚊侵害程度遠低于晚稻。原來,稻癭蚊幼蟲高發期正值晚稻分蘗期,而此時再生稻的穗子早已成形,可有效防避稻癭蚊危害。

有感于此,尤溪于1993年啟動早稻改制,鼓勵發展再生稻。隨著栽培技術日益精進,再生稻畝產持續突破,達到了“噸糧田”水平。

1993年至1997年間,尤溪共示范種植早稻再生稻6.3萬畝,頭季平均畝產553.2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263.1公斤,年畝產816.3公斤,均高于同年份雙季稻產量水平。1991年至2010年,尤溪7次創造再生稻再生季產量世界紀錄。曾繁輝也是親歷者。2010年,他種植的再生稻“天優673”經實割測產,干谷畝產達601.8公斤。

由此,農民種植再生稻的積極性得以激發。最高峰時,尤溪再生稻規模超過10萬畝,居全省之最。再生稻也成為福建大力推廣的稻作模式,全省種植規模曾突破百萬畝。

農機路線還是品種路線?

再生稻節本又增效,本應是農民眼中的香餑餑。但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其種植規模卻在不斷萎縮。曾繁輝所在的麻洋村——屢創產量紀錄的明星村,如今再生稻種植面積已不足200畝,僅是高峰時的十分之一。曾經的全省再生稻第一大縣尤溪,種植面積則一路縮減至萬余畝。

這背后,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人工成本水漲船高。曾繁輝說,在尤溪,一個人工一天成本約150元。

再生稻生產,特別是頭季稻收割環節,恰恰高度依賴人工。

“傳統秈稻品種具有高芽位優勢,倒二、倒三節位的腋芽屬于優勢芽,萌發能力強,出穗快,可貢獻七八成再生季產量。”張建福說,這就要求頭季稻收割時,要保證較高的留樁高度,通常要在35厘米以上。

這對于機械化收割,難度不可謂不大。一方面,高留樁對機手操作水平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較高的稻樁被收割機履帶碾壓,更易倒伏,并破壞腋芽,造成再生季減產。此外,在尤溪這樣的丘陵山區,地塊分散、不平整,大型收割機需要頻繁轉彎掉頭,碾壓更甚。即便是最有經驗的機手,碾壓率一般也會超過百分之三十。

人工收割,產量高,但費工費力,增產不增收;機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犧牲再生季的產量為代價。再生稻發展,陷入兩難境地。

2010年,為破解困局,原省農業廳組織全省科研、推廣等部門開展聯合攻關。最初選擇的是農機路線,在收割機改良上下功夫。但適用于丘陵山區的農機本來就少,再生稻專用收割機研發更是進展緩慢,幾年下來,收效甚微。這時,福建開始轉變再生稻發展思路,向品種尋求突破。

“也就是篩選出適合頭季機收時低留樁的水稻品種。”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林武說,這樣的品種,倒四、倒五節位的腋芽也能作為優勢芽,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能夠較快萌發,孕出新穗。這樣一來,頭季稻收割時,留樁高度就不用太高,甚至可以低于20厘米。低留樁的好處是,稻樁不易倒伏,可減少收割機對休眠腋芽的碾壓。

近年來,福建在各地持續開展品種篩選試驗,摸索不同品種不同留樁高度對產量的影響。一批適合機收的品種脫穎而出,并在更新迭代中不斷拓展再生稻產量上限。其中,既有“甬優1540”“晶兩優華占”“天優華占”這樣的省外引進品種,也有“內6優7075”“明I優臻占”“福香占”“佳福占”等省內自主選育的新品種。

品種主動適應機械化,農藝也在與農機謀求融合。

頭季稻收割前進行二次烤田,使土壤軟硬適中,既不影響根系生長,又能減少收割機對稻樁的碾壓;收割機嚴格按照“回”字形路線行進,減少不必要的轉彎和掉頭,減輕對稻樁二次碾壓;為收割機加裝秸稈加細粉碎裝置,既避免秸稈覆蓋在稻樁上影響腋芽萌發,又能抑制田間雜草,還能加速還田,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小丘并大丘,為收割機提供更多作業空間……

良種、良法、良技、良機、良田,共同構成了福建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按照目前水平,頭季稻機收碾壓率最低可以降至百分之二十。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測算,相較于人工作業,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可節本62.0%,經濟效益提高了兩倍。

由此,全省再生稻產業實現了機械化“再生”,種植規模逐漸恢復,重新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突破畝產“天花板”

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后,閩北浦城成為福建再生稻的代表產區。目前,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超7萬畝,為全省之最。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突破10萬畝。目前,全縣再生季平均畝產超過280公斤,在石陂、臨江等南部鄉鎮,則達到35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550公斤。在當地,再生稻平均畝產比傳統中稻高出約300公斤,畝產值增加800元以上。

手工時代的“噸糧田”,也在機械化時代復現。2020年開始,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在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開展新品種“內6優7075”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種植。去年,該品種頭季平均畝產743.1公斤,再生季345.4公斤,兩季合計1088.5公斤。在浦城,像這樣的“噸糧田”已有約2萬畝。

作為臨江鎮最大的再生稻種植戶,馬芳華家的3000畝再生稻,去年近三分之二達到“噸糧田”水準。不過,馬芳華并未滿足于現狀,在他看來,再生季產量理論上可以無限接近頭季稻,畝產“天花板”還能持續突破,但這需要更大的技術突破。

品種路線與農機路線依然是兩大主流技術路徑。

“近3年,全省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200多個,但由于缺少再生稻專用品種區試通道,這些品種若作為再生稻栽培,仍然需要多年反復篩選。”張建福建議,設立再生稻科研專項,建立再生稻專用品種審定機制,組織開展聯合攻關,破解再生稻品種研發的關鍵技術難題。

相較于品種創新,再生稻專用收獲機械的研發進展相對緩慢。“過去,我們采用的更多是通用型收割機,主要通過農藝優化調整,來適應農機。”省農業機械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陳凌霄說。

隨著再生稻產業體量逐漸增大,情況正發生改變。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將再生稻收獲機械,納入應著力補齊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需求目錄,組織科企聯合攻關。一批代表不同技術方向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應運而生,并逐漸進入福建市場。

這些產品中,有的利用履帶差速轉向原理,減小轉彎半徑;有的在縮小履帶寬度同時,加大收割幅寬;有的引入無人駕駛技術,自動精準規劃作業路線,減少人工操作的不確定性;有的在收割機后掛接自動扶正機,可第一時間將因履帶碾壓而倒伏的稻茬扶正……最終都指向“降低碾壓率,提高再生季產量”這一核心目標。

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述斌則認為,再生稻要走得更遠,不僅要持續提高畝產,更要在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提增效益上下功夫。在這方面,再生稻,尤其是再生季稻米,前景廣闊。

“再生季的灌漿結實期在秋后,日夜溫差大,有利于營養物質積累,米質要遠優于頭季稻。同時,再生季栽培期間施肥用藥少,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張述斌說,作為“福建糧倉”,浦城近年來致力于發展優質稻產業,培育“浦城大米”區域公共品牌。當地計劃將再生稻再生季稻米,融入“浦城大米”品牌版圖,同時制定再生稻種植、加工、品質等地方標準,從而實現優質優價。近年來推廣的“明I優臻占”等品種,便被寄予厚望。

再生稻還是雙季稻?

再生稻是福建水稻產業的特色與優勢,也是大力倡導發展的稻作模式。歷年的省級穩糧惠糧政策中,再生稻都是重點支持對象。《2023年穩定發展糧油生產九條措施》提出,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中安排資金對再生稻種植戶給予每畝20元催芽肥補貼。本月開始施行的新版《水稻種植保險實施方案》,則首次提出再生稻再生季可視同一季投保。這意味著,再生稻的頭季和再生季,均可投保。

不少地方在支持再生稻方面,拿出真金白銀。以浦城為例,今年,當地對全程機械化生產的示范片,給予每畝40元的種子補貼,對實際種植再生稻1000畝以上的建制村,給予村集體每畝30元的獎勵;舉辦再生稻高產競賽,對獲得一等獎的種植大戶給予3萬元的獎勵。

在業者看來,福建山多地少,耕地資源有限,發展再生稻能更好利用現有耕地資源,增加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發展前景廣闊。根據測算,全省適合種植再生稻的單季稻區有200多萬畝。理論上,所有雙季稻產區都具備發展再生稻的潛力。

雙季稻還是再生稻?去年,馬芳華也種了200多畝雙季稻。他算了一筆賬。

從成本上看,一畝雙季晚稻的生產總成本約810元,其中兩斤半的雜交稻種子125元,育秧60元,機耕150元,機插秧80元,田間管理75元,施肥200元,機收120元;一畝再生稻再生季的成本約190元,其中施肥100元,機收60元(再生季生物量小于頭季,收割成本更低),田間管理30元。

從產量上看,去年馬芳華家的雙季晚稻最高畝產600多公斤,只比再生稻再生季多50多公斤。按照最新公布的福建省稻谷最低收購價,今年每50公斤中晚秈稻收購價為129元。也就是說,雙晚的成本是再生稻再生季的4倍多,產值增加卻不明顯。事實上,在浦城,有不少種植戶再生稻兩季產量已超過傳統意義上的雙季稻。

“更何況,種植雙季稻要經歷一年中最辛苦的‘雙搶’,在三伏天搶收早稻、搶種晚稻,而且雙晚生育期更長,后期遭遇秋寒而減產的風險也更大。”馬芳華說,在浦城,農民種植再生稻的積極性要遠高于雙季稻。

放眼全省,還須因地制宜考慮。

一方面,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尚處于推廣階段。另一方面,在現行統計方式下,再生稻被列為中稻,僅計算一季播種面積。同一地塊,種植雙季稻計入的糧食播種面積,是再生稻的兩倍。而糧食播種面積,是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的核心指標之一。此外,沿海平原地區,再生稻再生季生抽穗灌漿期也是臺風高發期,遭遇臺風容易倒伏,而同期不少晚稻還處于苗期,受臺風影響相對小一些。

張述斌認為,各地應當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的稻作制度。同時,建議在糧食訂單收購、播種面積統計等政策上,給予再生稻與雙季稻同等的待遇。尤其是在統計播種面積層面,再生稻播種面積可按“1.5季”計算。

關鍵詞: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v 再生稻,“再生”有道 2023-08-10
v 8月10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比昨天上升0.19個點 2023-08-10
v 南陽鄧州職業技術學院_南陽鄧州 2023-08-10
v 郴州市工信局召開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座談會 2023-08-10
v 官方通報湘雅三醫院科主任被舉報 2023-08-10
v 喜訊|太湖農商銀行在安徽省職業技能競賽中榮獲多項佳績 2023-08-10
v 有“痣”青年煩惱多?濟寧壹美天成被疑販賣容貌焦慮 2023-08-10
v 魔鬼身材,球技了得美國女高爾夫球手穿梅西球衣,秀顛球技術 2023-08-10
v 天天做飯的人,偶爾一次不做就會被說,而百年難得做一次的人,則會被 2023-08-10
v 大連市住房公積金便利店可以辦理哪些業務 2023-08-10
v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全省農業防汛救災工作視頻調度會 廣泛動員 綜合施策 全力應對防范臺風“卡努” 2023-08-10
v 山西省財政廳提高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補助標準 2023-08-10
v 山西省金融辦、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發布59款涉農普惠金融產品 2023-08-10
v 接地氣受歡迎的“村BA”——甘肅省首屆和美鄉村籃球大賽見聞 2023-08-10
v 中宣部公布2022年“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優秀團隊、服務標兵名單 四川3項活動3個集體2名個人受到表彰 2023-08-10
v ETF資金日報:股票型ETF連續3日現“百億級”凈流入!滬深300最受青睞 2023-08-10
v 2023款奧迪Q2L正式上市:換裝最新的EA211 evo2 1.5TFSI發動機 2023-08-10
v 泰蘭德結局(泰蘭德最愛的玩偶) 2023-08-10
v 理士國際(00842.HK)將于8月22日舉行董事會會議以審批中期業績 2023-08-10
v 7月遼寧PPI同比下降7.5% 2023-08-10
v 長安汽車7月銷量20.77萬輛 同比增長3.4% 2023-08-10
v 短視頻時代的基層女性:被啟蒙還是被遮蔽? 2023-08-10
v 一人入職多公司騙取底薪,“領導”發來好友申請借款近百萬元…… 2023-08-10
v 太古地產(01972)將于10月12日派發中期股息每股0.33港元 2023-08-10
v 堯古獨具匠心 體驗美好生活|貴南高鐵貴荔段開通體驗采訪 2023-08-10
v 山西五臺山車輛預約攻略(預約滿了怎么辦?) 2023-08-10
v 不一樣傳說2職業技能 不一樣傳說2職業技能圖鑒 2023-08-10
v 國家發改委:督促地方建立失信懲戒制度 完善信用修復機制 2023-08-10
v 2-1!川足終于贏了,中甲3場0球后爆發,李毅暫渡過下課危機 2023-08-10
v 債市早報:7月CPI暫入通縮區間;資金面略收斂,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窄幅波動 2023-08-10

種植基地網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2022022245號-33
聯系我們: 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