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省建設加速跑

2023-09-22 15:32:04    來源:安徽日報

九月秋風勁爽,送來了豐收的消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即將在安徽蕪湖開幕,安徽省各地也正廣泛開展豐收節系列活動。當下的安徽,皖南的部分農田已傳出機器轟鳴,水稻收割大幕已經開啟;皖北的玉米、大豆等作物長勢喜人,正待顆粒歸倉,江淮大地奏響著豐收的贊歌。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農業農村發展事關全局。近年來,安徽省錨定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三農”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加快推動安徽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江淮糧倉勇擔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全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

和風拂過希望的田野,渠田相連、平疇如織。近日,記者驅車行駛在懷遠縣的鄉村道路上,只見一畝畝糯稻田綠意蔥蘢,稈壯穗齊、稻浪翻滾。望著豐收在望的糯稻,合順家庭農場負責人周玉關滿懷期待。

“今年糯稻長勢特別好,稻穗飽滿,10月底就可以收割了,肯定是一個豐收年!”周玉關告訴記者,今年他承包了3000畝的土地種植糯稻,大力發展機插秧模式,每畝地產量1200斤至1600斤,加上今年糯稻市場行情不錯,增產又增收。

安徽省是全國第四大糧食主產省,省委、省政府始終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抓好糧食生產。安徽省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穩居全國第4位,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為端穩中國飯碗持續貢獻安徽力量。

今年上半年,克服赤霉病等不利因素,安徽省夏糧總產達348.16億斤,居全國第3位,實現總產增、面積增、單產增“三增”。此外,安徽省早稻總產101.5萬噸,比去年增產約0.4萬噸。當前,安徽省6400萬畝秋糧作物豐收在即,全年糧食預計實現“二十連豐”。

五谷豐登,并非僅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離不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安徽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好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落實到地塊,以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6024.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2.4%。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安徽省是產種、用種、供種大省,全省年產農作物良種9億公斤、占全國14%,水稻良種連續4年出口量全國第一,擁有兩家種業上市公司、居全國第1位,涌現出荃銀高科、豐樂種業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種企。

倉廩實,天下安。站在新起點上,安徽省謀劃了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過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力爭到2035年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

頭尾共進謀增值

——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全產業鏈發展

淮南牛肉湯、吳山貢鵝、金湯酸菜魚……前不久,全國預制菜爭霸賽安徽分賽區比賽舉行,來自省內外的88道預制菜齊聚淮南角力爭雄。

在淮南市田家庵區的淮南牛肉湯產業園內,安徽淮記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間忙碌到凌晨。“淮南牛肉湯預制菜熱銷北上廣地區,2022年全國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該企業負責人說。

從遍布大江南北的牛肉湯實體店,到牛肉湯預制菜熱銷市場,淮南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發展牛肉湯全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如今在淮南,生產牛肉湯方便食品的企業有10家,生產牛肉湯預制菜的企業有5家。

作為“農頭工尾”的典型代表,蓬勃發展的預制菜產業是安徽省布局農產品加工業的生動縮影。去年,全省預制菜總產值達到720億元。

安徽省強調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種養一塊抓、糧肉一塊抓、頭尾一塊抓,著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聚焦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安徽省努力推動農業從傳統轉向現代、從增產轉向提質,在實現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今年上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9021.9億元,同比增長15.9%,全省20強縣、20強園加工產值分別達到3776.8億元、1358.5億元。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升級需要,安徽省大力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在重點產業上發力農產品加工業。上半年,全省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總值5951.3億元,同比增長超一成。今年安徽省又謀劃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推進秸稈資源過腹轉化增值,加快推動肉牛產業從“百億”邁向“千億”,力爭再造一個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

引進一個龍頭,培育一個集群園區,帶動一個產業做大做強,正成為安徽的關鍵打法。今年以來,全省已新增省級龍頭企業214家,總數達1213家,居全國第4位。全省已布局創建157個省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縣平均水平20%。

美麗鄉村繪新卷

——彰顯徽風皖韻,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

近日,記者來到桐城市雙港鎮山明村,只見村里的樟樹、桂花、紅葉石楠等花卉苗木郁郁蔥蔥,家家戶戶門前掛著人居環境“三包”責任牌。

“通過人居環境整理,現在村民們都自覺行動起來,實現了院內雜物不亂堆、室內家居整潔美、廚廁衛生無異味,現在住得可舒心了!”正在給樹木剪枝、清掃庭院的村民汪金苗說。

山明村黨總支書記汪軍告訴記者,該村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對房前屋后死角、河道溝渠、田間地頭等進行重點“探查”,鼓勵村民主動維護鄉村環境,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近年來,安徽省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10年來,全省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10708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3%;建設美麗宜居自然村10164個,美麗鄉村遍布江淮大地。2017年實施農村廁所革命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390多萬戶,截至2022年底,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此外,全省1.4萬個行政村開展了清潔行動,一半以上的村莊達到清潔村莊標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財政支出上,安徽省10年來已投入美麗鄉村專項資金122.7億元。同時,省財政還投入22.8億元持續支持農村公路、特色小鎮、農村公益事業、農村電商網絡建設以及農村危房改造等,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今年是浙江“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安徽省謀劃出臺了《關于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 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意見》,吹響了新時代新階段安徽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號角。計劃全省到2027年建設1000個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在現有已建的省級中心村基礎上,到2027年系統升級建設省級中心村總數1萬個以上。

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安徽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新的起點,安徽省將堅定航向、開足馬力,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而不懈奮斗,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關鍵詞: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v 農業強省建設加速跑 2023-09-22
v “和美”鳩茲灣 金秋慶豐收 2023-09-22
v 那些被“鄉村守護人”激發的新可能 2023-09-22
v 9月22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比昨天下降0.04個點 2023-09-22
v 不爭地、不挑食的食用菌在鄉村“點草成金” 2023-09-22
v 喜看豐收糧滿倉——寫在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2023-09-22
v 河北省召開優質谷子產業發展會議 2023-09-22
v 中國空間站第四次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2023-09-22
v 全國特色果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現場會在南寧召開 2023-09-22
v 種好糧 收割忙——多地“三秋”生產見聞 2023-09-22
v 廣西農產品電商穩步發展 成地方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2023-09-22
v 吉林保護性耕作技術助力糧食穩產增產 2023-09-22
v 魚在稻中游 錢糧雙豐收——探訪烏蒙山區“魚米鄉” 2023-09-22
v 國家醫保局就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 2023-09-22
v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今年秋糧商品糧和收購量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2023-09-22
v 中國海警完成2023年海洋伏季休漁專項執法行動 2023-09-22
v 第九屆中國農民歌會在安徽滁州開幕 2023-09-22
v 陜西省彬州市永樂鎮:鍛造“四支隊伍” 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2023-09-22
v ARC耦合技術助秋收花生畝產提兩成 2023-09-22
v 中國熱科院在富硅生物炭增強香蕉耐鹽性的生理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3-09-22
v 新疆紅棗一路飄紅的背后 2023-09-22
v 青海省玉樹州出臺十項惠農惠牧政策 2023-09-22
v 青海鹽湖股份65年累計生產鉀肥7000多萬噸 相當于為國家糧食增產4億多噸 2023-09-22
v 首屆西南(昆明)森林生態產品博覽交易會開幕 2023-09-22
v 北辰區雙口鎮——賞田間“豐”景 赴秋實之約 2023-09-22
v 2023年全國小麥秋冬種指導意見 2023-09-22
v 《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即時零售呈現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沉的趨勢 2023-09-22
v 世界農科創大會將在平谷召開 聚焦“糧食安全與未來農業” 2023-09-21
v 產業化試點充分證明國產轉基因作物的優良特性和發展潛力 2023-09-21
v 北京平谷熊兒寨鄉舉辦第七屆“四座樓”文玩核桃品鑒季 2023-09-21

種植基地網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京ICP備2022022245號-33
聯系我們: 435 226 40@qq.com